学校首页    English    
科学研究

“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工程相结合”

——记“舰船抗爆与水下发射技术”兴海学术团队

  发布时间:2019-04-26  浏览次数:2746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奋力发展,成绩瞩目。教育最神圣的使命是为国家的进步作出贡献,关心国运是大学的风骨,“急国家之所需”无疑是一所大学关心国运的使命担当。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凝炼成“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

船舶学院教授姚熊亮有着四川人鲜明的性格特点,果敢干练、风风火火,说起话来快人快语、泼辣利落。他是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15支兴海学术团队之一——“舰船抗爆与水下发射技术”兴海学术团队的“掌门人”。在他的排兵布阵下,团队设有舰船冲击动力学、船体振动噪声、跨介质流固耦合动力学、复合材料舰船应用等四个研究方向。近些年,团队陆续参与我国舰船抗爆抗冲击、舰船减振降噪和武器水下发射相关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算起来,姚熊亮已是这一学科方向的第三代“掌门人”了。从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船体结构力学教研室,到哈船院振动实验室,再到“舰船抗爆与水下发射技术”兴海学术团队,历经六十余年发展传承,这支队伍始终围绕我国国防和军事前沿需求,相继开展多个重要型号的舰艇抗爆抗冲击等国家急需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直接助推国家海防事业发展。

“我们团队最大的特色是将基础研究与国防重大工程相结合,解决国防发展的基础性困难和问题。”姚熊亮一语道破团队发展的命门。

千里良缘一“书”牵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即航天一院),科研范围一个入海,一个上天,本无交集,却因一本书将两家单位联系起来,并结下十几年的科研良缘。

原来,本世纪初,国家海军建设蓬勃发展,关于舰船生命力的问题提上发展日程。团队主动抓住机遇并有所作为,依靠雄厚的科研基础开始从事气泡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该团队对于气泡运动及气泡载荷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航天一院在进行某工程问题研究时遇到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姚熊亮所著《舰船结构振动冲击与噪声》一书中,有关于通过“势流理论”研究舰船相关性能的内容,于是通过这本书找到了姚熊亮,也开启了双方多年合作的开端。此后,双方也在多年的合作共赢中,共同作为国家队重要成员参与重大工程项目。

姚熊亮师从船舶学院首位博士生导师李维扬、陈起富、学校终身荣誉教授戴遗山等,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扎实。尤其是船舶水动力学界权威戴遗山教授的“势流理论”,及其著作《舰船在波浪中运动的频域与时域势流理论》对姚熊亮的影响深远。戴遗山教授在很长时间内代表国内船舶水动力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舰船三维时域线性和非线性水动力研究方面的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姚熊亮笑称自己是戴遗山教授势流理论的“搬运工”。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基础研究理论学懂弄通、活学活用到了重大国防工程中,才为国家解决了急迫需求,而这并非易事。

入海、登陆、上天的“跨界”

基础研究之所以关键,在于其指导意义往往可以超出某个学科的局限而发挥出跨界的共通价值。也正是在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撑下,该团队的科研成果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可以入海、登陆、上天的“跨界”。这对于开拓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拓展科研思路大有裨益。多年来,团队按照这一思路培养了大批学生,他们的发展方向从造船到航空、航天,实现了研究范围的扩展,本领越练越强,施展领域越来越宽。

“跨界”理念给师生带来的冲击和扩散效应极大,不同行当、不同工程背景的人互相借鉴、放开眼界。基础研究的相通性是拓展这一渠道和平台的最好基础。姚熊亮常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科研工作的眼光要放得长远。”

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合作就显著地体现出这种跨界效应。基于对结构冲击、动力学等基础理论的认知,通过跨界的科研项目,激发科研工作的生长点。在研究过程中,姚熊亮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亲手进行公式推导,将基础理论、算法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所得出的计算结果与合作单位的实验数据极大吻合。对方在结果比对中大为吃惊,因为这一推导的过程也回答了对方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奇怪”现象。

近些年,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防973、国防基础科研计划等十余类百余项科研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黑龙省科学技术奖2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培养博士50余人、硕士150余人,获得教育教学奖11项。目前,该团队牵头论证的大型试验水池正在紧张筹备,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将在学校未来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得”新解

在姚熊亮教授的老家四川,有句老话叫“忍得、饿得、跑得”,是指早年蜀地师徒关系中,学徒要想学得真本事,需要做到这“三得”。如今,姚熊亮将这“三得”进行新解,并作为团队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团队文化。“忍得”是指科研工作能坐住冷板凳,受到冷落委屈要能忍辱负重;“饿得”是指要有不完成任务不吃饭的劲头,一定把国家、学校交办的事情完成好,做任何事情要有严谨细密,精益求精的劲头;“跑得”是指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三得”是姚熊亮对团队成员和学生的要求,也是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身上的必备素质。

在姚熊亮教授的记忆里,对一个场景印象异常深刻。那是21世纪初,国家进行某重大科研项目的集体攻关,因为一个关键问题久攻不下,项目进展受阻。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在北京航天一院的大院里,所有参研人员排列整齐,神情肃穆地举行“归零”誓师大会。所谓“归零”是指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将科研问题解决,站在队伍中的姚熊亮感到有种“抢夺大渡河”的紧迫和压力,而那样肃穆甚至带着一些悲壮色彩的气氛,一直萦绕在姚熊亮的脑海中。不负国家信任、那种急切地想为国家做点事的心情是他多年工作的动力源泉。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多年建设中形成了三大经验。一是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优化和控制项目类型,以基础研究成果提高工程科研水平,以工程需求牵引基础研究发展。二是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和团队成员既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工程任务,培养和训练工程素养,又要注重从工程实际凝炼基础问题,培养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三是坚持本职工作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既要重视教学、科研等本职工作,还要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形成忍得、饿得和跑得的“三得”风气,严肃教风学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基础研究激发科研实践的“生长点”,按照“前沿的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的工程任务相结合,高质量人才培养与实验室科研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影响力的试验环境与学校学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加快发展。“根深才能叶茂,团队之所以能够直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于坚持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工程相结合,真正解决基础困难和问题,同时,我们的科研成果体现在国家重大工程上,才能反过来更强有力地推动学科发展。我相信,写在共和国国防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有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姚熊亮教授说。


0451-82519910
版权所有 © 2015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管理维护:船舶工程学院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船海楼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    邮编:150001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