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English    
国家级平台

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联合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1-06-05  浏览次数:4213

   

中国 - 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联合实验室是科技部首批批复14家联合实验室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项中俄合作项目。

实验室以北极航运、能源合作、极地科考等为主要合作领域,以中俄双边合作为核心,带动挪威、芬兰等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多边合作,支撑以北极航行安全保障、北极 亚马尔 油气田开发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极地领域各层级联合科研平台建设,通过联合研究、学术交流、国际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创新 5 项重点任务,提升中俄极地技术与装备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重点突破制约我国极地发展的技术与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及作用,为中俄双方共同推进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中心设立极地环境与载荷预报和测量技术、极地装备结构物设计与制造先进技术、极地通信/导航及探测技术、极地装备安全运行和适应性技术四个研究方向,打造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近五年,中心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5项,科研总经费20192万元,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5项,总经费6003万元;科技部国家国际合作项目10项,总经费4415万元。发表论文著作出版物数31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3项,软件著作权136项;获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4项。中心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制工作,包括我国最新一代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全球最先进的极地甲板运输船、极地气垫破冰/运输平台、极地AUV等。

中心围绕4个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国外学术大师、知名专家领衔的高学历层次、具有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8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海外学术大师与学术骨干数十名,形成一个具有特色鲜明和行业优势明显的科研群体。拥有专职管理人员7人,拥有一支专业俄语、英语团队和咨询专家队伍。

外方合作单位:

1)联合实验室外方负责人

Kirill Rozhdestvensky,俄罗斯功勋科学家、海洋工程师,现任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副校长,在极地船舶领域有20多年的研究经验,作为负责人承担极地破冰船和冰区航行船的科研项目30多项,在极地船舶的设计与制造、极地结构物的振动、强度分析计算等领域享有盛誉,是国际极地领域顶尖专家。

2)外方牵头单位

俄罗斯是环北极国家,北极理事会成员单位,拥有破冰船最多的国家。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是俄罗斯唯一一所培养世界级海洋专业工程师的大学,拥有一支专业的科研师资队伍,包括160余位教授、200余位副教授、500余位专业科研人员。在极地装备技术方面,该校为各类冰区船舶与海洋平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参与了包括“阿斯特拉罕”型破冰船、LK60核动力破冰船、“Polyarnaya Zvezda”半潜式冰区海洋钻井平台等几十余型极地装备设计建造。近年来自主研发两艘“SIBIR”和“ARKTIKA”新型破冰船,目前正在开展功率高达100兆瓦的“Ice-Breaker Leader”大型破冰船的设计研究。


   




0451-82519910
版权所有 © 2015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管理维护:船舶工程学院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船海楼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    邮编:150001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