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电话: | |
负责人: | 高良田 |
师资情况: | 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人。“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深海探测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1人,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计划总体组专家1人,总装舰艇技术专业组专家1人,海装潜艇技术专业组1人,ISSC组织成员1人,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1人。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博导/硕导 | 学术方向 |
韩端锋 | 男 | 教授 | 博导 | 船舶与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船舶与海工仿真、人机环工程应用 |
高良田 | 男 | 研究员 | 硕导 | 船舶与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 |
祝海涛 | 男 | 教授 | 博导 | 智能水下作业型航行器设计技术 |
王庆 | 男 | 教授 | 博导 | 高技术和特种船舶总体设计与试验技术 |
薛彦卓 | 男 | 教授 | 博导 | 极地工程关键技术 |
李敬花 | 女 | 教授 | 博导 | 船舶与海工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技术 |
倪宝玉 | 男 | 教授 | 博导 | 极地工程关键技术 |
邹劲 | 男 | 研究员 | 博导 | 船舶设计与制造 |
姚竞争 | 男 | 副教授 | 硕导 | 船舶与海工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技术 |
苗玉刚 | 男 | 副教授 | 博导 | 高效焊接特种焊接技术 |
袁利毫 | 男 | 副教授 | 硕导 | 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仿真技术 |
郭志群 | 男 | 副教授 | 硕导 | 船舶水动力 |
林壮 | 男 | 副研究员 | 硕导 | 船海智能仿真 |
刘峰 | 男 | 副研究员 | 硕导 | 船舶与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 |
贾辉 | 男 | 副研究员 | 船舶与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 | |
高群涛 | 女 | 副教授 | 船舶与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 | |
李锋 | 男 | 副研究员 | 硕导 | 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仿真技术 |
陈淼 | 女 | 副教授 | 硕导 | 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仿真技术 |
孙寒冰 | 女 | 讲师 | 硕导 | 船舶水动力 |
昝英飞 | 男 | 讲师 | 硕导 | 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仿真技术 |
鞠磊 | 男 | 讲师 | 硕导 | 极地工程关键技术 |
狄少丞 | 男 | 讲师 | 硕导 | 极地工程关键技术 |
刘旸 | 女 | 讲师 | 硕导 | 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仿真技术 |
李新飞 | 男 | 讲师 | 硕导 | 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仿真技术 |
鲁阳 | 男 | 讲师 | 极地工程关键技术 | |
韩凤磊 | 男 | 助理研究员 | 硕导 | 智能水下作业型航行器设计技术 |
主要研究方向: | 围绕“船舶和海洋工程总体关键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两大方向,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 船舶和海洋工程总体方向,包括水面/水下舰船、载人潜器、海工平台、极地船舶等海上结构物的总体设计技术。主要涉及船型快速建模与优化技术、极地船舶总体设计及试验技术、冰载荷数值计算方法、新型破冰技术、船舶冰载荷预报软件开发、载人潜器结构优化技术、目标生物快速检测、自主识别与跟踪技术、水下机器人智能采捕运动规划技术、海生物无损捕捞机构设计与控制技术、船舶总体性能指标评估技术、人机环理论及应用技术、计算机辅助智能设计技术、计算机辅机建造技术等应用与研究。
基于VR/AR的实时三维重构与可视化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与船舶海工交叉融合、大型舰船与海洋平台通达性、设计生产一体化管理技术、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高效焊接技术、人机环理论等应用与研究。同时结合开展水动力性能方面的研究。 |
主要科研成果: | 近五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EI检索40余篇,核心期刊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科研到款28000余万元。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中国造船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九项。 |
交流合作情况: | 近五年来参加ICNAME、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学术会议等十余项重大会议,并派出多名年轻教师出国做访问学者、以及多名博士研究生出国短期交流。 |